中新网安徽新闻10月24日电 (王欣)她是从贵州远嫁皖南深山的布依族女性,她是柔肩挑重担的山村女书记,她是党的十八大、十九大代表,全国最美奋斗者、全国三八红旗手、中国好人,她是群众心中的“金大姐”“金妈妈”,她是创办黟县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调解工作室的家事“解铃人”――金玉琴。
搭建专业平台,筑牢家事调解“第一道防线”
2018年,金玉琴牵头成立了黟县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人民调解工作室――“金玉琴人民调解工作室”,她创新“信访接访+网格排查+现场调解”工作模式,将每月10日定为“家事纠纷接待日”,累计接待群众300余人次,成功化解家庭矛盾、邻里纠纷等各类家事问题110余件。
针对农村养老纠纷突出问题,她主动走访孤寡老人20余户,通过“情理说教+政策帮扶”方式,化解多起子女赡养纠纷,帮助老人纳入村集体养老保障体系,实现“老有所养”。
今年3月,金玉琴在走访群众时发现,红光村墩上组的吴奶奶儿女常年不在家,吴奶奶年事已高,生活起居十分不便,常常依赖于村委会干部代为照看。金玉琴了解到这一情况后,立即电话联系了吴奶奶的子女,严肃告知其赡养义务,并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述说老人独自居家不易,最终与吴奶奶子女达成一致,其子女按月轮流照料,保障吴奶奶安享晚年生活。
近年来,金玉琴发挥其代表工作室与人民调解工作室阵地作用,逐步形成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乡”的家事矛盾化解格局,她所任职的洪星乡红光村被评为省、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市级基层治理示范点、安徽省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。
聚焦妇儿权益,撑起家事守护“安全伞”
作为省妇联执委,金玉琴将妇女儿童权益维护作为家事调解核心抓手。她累计组织法律知识讲座、防诈骗宣传等活动40余场,覆盖2000余人次,帮助50余名妇女解决劳动维权、婚姻咨询等实际问题。
去年8月,红光村一名妇女因离婚纠纷向金玉琴求助,她耐心安抚了女方情绪,又详细了解了事情的始末和双方诉求,在了解到男方曾有过家暴行为之后,它又查阅法律条文、对接专业律师咨询,最终帮助女方争取到了孩子抚养权,并在家庭财产分割中掌握主导权;为帮助其离婚后更好地维持生活,金玉琴又推荐她参加了村里的茶叶种植技术培训,同时链接合适就业岗位帮助其独立生活。
针对留守儿童群体,她组建“爱心妈妈”队伍,结对帮扶全乡困境儿童,为单亲家庭的昊昊(化名)等孩子配镜、链接更多教育资源,用细节关怀填补孩子们家庭温暖缺失,被孩子们亲切称为“金妈妈”。
创新治理方法,激活家事和谐“内生力”
近年来,金玉琴深度挖掘家风家训中的“德治”“善治”因子,积极开展“我来夸夸”系列活动,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,以“夸”为媒,巧妙激发村民向上向善、和谐和睦的内生动力。
同时,结合“积分制”管理,构建了一套“好婆媳”等荣誉的核心依据,在村级“积分超市”中,善行义举可兑换实用生活物品,这种“面子”与“里子”的双重激励,将抽象的道德追求化为可感可触的价值回馈。
金玉琴还积极探索“网格化+家事调解”模式,通过网格信息员实时排查家庭矛盾隐患,累计收集意见建议228条,提前化解潜在纠纷60余起。通过举办“作退一步想”户主会,将服务端口前移,用面对面与老百姓拉家常的方式直面群众家长里短的矛盾纠纷难题,她推行“五步调解法”:一听诉求、二查根源、三讲法理、四寻对策、五追成效,确保每起家事纠纷“案结事了”。在红光村乡村振兴过程中,她通过“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吸纳80余名留守妇女就业,实现“富口袋”与“和家庭”同步推进。
多年来,金玉琴深耕基层家事调解一线,以专业工作室为阵地,以精准服务为纽带,将法律刚性与人文温度融入家事化解全过程,成功守护百余家庭的和谐安宁。她既是化解矛盾的“调解员”,也是妇儿权益的“守护者”,更是家庭幸福的“赋能者”,生动诠释了家事“解铃人”的责任担当。(完)
责任编辑:朱孔阳